参事讲堂聚焦金融创新与监管防止脱实向虚为发展营造良性市场氛围

参事讲堂聚焦金融创新与监管防止脱实向虚为发展营造良性市场氛围

近日,由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和人民网联合主办的《参事讲堂》在人民网开讲。本期讲堂以“金融创新与监管”为主题,由国务院参事、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主讲,原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原委员夏斌主持,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主任、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纪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中国证监会中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潘宏胜参加研讨。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以适应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新挑战。在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充分性的前提下,还要推进金融创新,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实现金融稳定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参事讲堂》聚焦金融创新与监管。人民网记者 毕磊摄

与时俱进 不断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明确,要不断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对此,王兆星说:“与时俱进中的‘时’既包括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形势与实际情况的变化,也包含大格局、大环境、大趋势的变化。与时俱进中的‘进’是要根据时间、空间、形势、环境、趋势的变化,及时改进和完善我们的监管体制。”

王兆星建议,要让具有融资功能与杠杆效应的金融活动都能得到有效的监管;使新型金融业务纳入监管体系,做到有规可依、有据可守,有边界、有底线;使同质同类金融业务遵循统一的监管要求,防止因金融形态不同、金融部门不同所导致监管的不同,而引发监管套利,扩大风险和不公平竞争。

“金融创新更多的是个体目标,从市场主体追求利润出发。金融监管创新,更多的是公共目标,是维护市场秩序与公平,在效率和风险之间寻求平衡,二者是互补的关系。”在纪敏看来,相对于金融创新而言,金融监管一般在规则制度上相对滞后一点,但制度暂时缺失不等于不要监管,实践中两者需要互相促进、互相完善,是一个动态优化过程。

陈道富认为,科技发展带来了金融新业态,监管要转变思路以适应变化。但如果仅是跟在变的后面,监管可能就会陷于被动,需要寻找监管背后不变的东西。

“金融监管实际上要解决的是金融实现功能过程中权利和义务之间可能失配引发系统性风险,引导市场更有序发展。只要注意到这个功能,能够以不变应万变,通过适应时代、适应金融市场、适应技术变革来寻找相应的方式。”陈道富说。

王兆星表示,金融监管创新滞后于金融创新,这是客观存在的。但不能让金融创新像脱缰野马一样野蛮生长,最后酿成金融风险,要在符合大环境的要求下,对金融创新加强全流程监管。

围绕金融创新监管的重点领域,王兆星认为,要把公司治理和风险管控的有效性作为金融监管的重中之重;通过强化数据治理和提升监管科技能力,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要及时叫停和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实施严格的信息披露和审计监督;在强化微观审慎监管的同时,实施更加灵活的宏观审慎管理,防止经济金融的过热和泡沫化;要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及金融控股集团的有效监管。

防止脱实向虚 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王兆星认为,金融脱实向虚、自我膨胀,是导致金融泡沫和金融危机的主要根源,金融严重脱实向虚是最大的金融风险。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下,金融脱实向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最终都会导致金融风险的集聚和爆发。

谈及金融服务脱实向虚背后的原因,潘宏胜表示,有的与我国市场化阶段和程度有关系,需要通过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来解决;有的与创新和监管之间的不适应和不匹配有关,需要通过监管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动态调整来解决。

“房地产这类资产价格属性较强,如果进行炒作,很容易造成资产泡沫,对于这类脱实向虚,要通过加强市场调控、有效管控泡沫成分来加以解决。而某些脱实向虚其实是伪创新活动,则需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予以严厉打击,维护市场正常秩序。”潘宏胜说。

王兆星表示,要从体制与法治、宏观与微观、政策与监管、激励与约束上同时发力,形成防止金融脱实向虚的合力。他建议,要把防止金融脱实向虚纳入金融机构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的全过程,把支持实体经济,防止金融资金脱实向虚作为各项金融宏观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防止金融过热与泡沫纳入到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中,将影子银行等纳入到有效监管。

“我们要根据金融业新的发展情况,认真总结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和我国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实践,不断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实现金融稳定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王兆星说。

原标题:参事讲堂聚焦金融创新与监管防止脱实向虚为发展营造良性市场氛围